雨水: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
春风化雨润无声,2月18日—20日,雨水交节。作为反映降水的节气,雨水标志着残冬将尽,降水形式逐渐由雪转为雨。
春风化雨润无声,2月18日—20日,雨水交节。作为反映降水的节气,雨水标志着残冬将尽,降水形式逐渐由雪转为雨。在国人心中,润泽天地的春雨,不仅是农耕丰产的指向标,更是对诗画中国的生动诠释。春天就在“一场春雨一场暖”中温柔临近。
意涵
《历书》载:“东风解冻,冰雪皆散而为水,化而为雨,故名雨水。”雨水,和小雪、大雪及谷雨同为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,却并不等同于“多雨”。雨水时节,天气回暖,大地解冻,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形式由雪逐渐变为雨。
物候
黄河流域一带的古人将雨水物候总结为:一候,獭祭鱼;二候,鸿雁来;三候,草木萌动。此时,冰雪渐消,河川中的水獭开始捕鱼,大雁开始从南方迁飞北方。草木的嫩芽破土而出,等待着甘霖的滋润,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气候
已步入“七九”“八九”的雨水节气有两大气候特征:一是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天气回暖,黄河流域霜期终止,华南日均气温已突破10℃,然而,雨水也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节气之一,需留意“倒春寒”的出现。二是降水形式的转变——雪渐少、雨渐多,伴随着冷暖气团的不断交锋,春风化雨,降临大地。
农事
雨水节气也被称为“可耕之候”,越冬作物返青,是小春管理、大春备耕的关键期。有道是“春雨贵如油”,淮河以北干旱地区常有春旱出现,应加强春灌。在江南等冷暖气流交汇的“主战场”,应做好农田清沟沥水和中耕除草,预防因春雨过多导致的湿害烂根等现象。华南双季稻早稻育秧工作已开始,抓“冷尾暖头”天气,抢晴播种。
传统习俗
赏春雨
在杏花微雨的江南,春雨是园林、古村和廊桥“移步易景”浑然天成的道具。春日的西南地区,雨日多,雨量却不大,贵阳七成以上是小雨,成都的小雨天数更是占到近九成。由于纬度低,华南、东南地区已迎来春雨期,饱饮甘霖的茶山、遍布的溶洞、被轻雾笼罩的漓江都是阳春美景。在高海拔的山区或是长城以北,如怀柔箭扣、那拉提草原等都还有机会见到迟迟未退场的春雪。
食俗
雨水节气,源自山野的春菜正鲜。荠菜、马兰头、香椿头等“八头一脑”,组成了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时令美味。春雨惊雷后,破土而出的春笋带着比冬笋更脆嫩的口感和节节高升的好寓意,赢得了不少拥趸。川蜀地区“雨水节”过得隆重,文火慢煨的蹄髈肉装入砂罐,成为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时尽孝的佳品。
龙抬头
农历二月二龙抬头,又称“春耕节”“农事节”“春龙节”,相传起源于伏羲氏时代,折射出了先民求雨和消灭虫患,以保畜平安、五谷丰的美好向往。这一天,民间有理发的习俗,俗称“剃龙头”,寓意辞旧迎新。除此之外,还流行许多和“龙”相关的吃食:细直如龙须子的“龙须面”,唤作“龙耳”“龙角”的水饺,以及烙成龙鳞状的煎饼“龙鳞饼”等。
其他民俗活动
雨水期间,蜀地流行有许多独特风俗,如拉保保、撞拜寄和接限。旧时人们有为儿女求神问卦的传统,根据孩子命相,上街“拉保保”(认干爹),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;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,称“接限”,意为家中老人祈愿延年益寿,女婿则要备一条红绸带和罐罐肉。在华南稻作区,还流行“占稻色”——通过爆炒糯谷来占卜这年水稻的收成,“花”与“发”谐音,爆出的米花越多,说明收成越好。晋南、陕东及豫西北等地有“中和节”,以“进书献种上春服”“赐尺赐衣”“背冰”等活动,组成社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