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:四时始,万物萌
2月3—5日,立春交节。作为四时之首,立春开启了崭新的轮回,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即将过去。
2月3—5日,立春交节。作为四时之首,立春开启了崭新的轮回,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即将过去。尽管气温、日照等趋于上升,但唯有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才能嗅到春信,广袤的北国仍乍暖还寒。人们祭春神、鞭春牛、食春饼……欢天喜地迎“春”来。
意涵
《群芳谱》:“立,始建也。春气始而建立也。”立,表示开始,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,立春自秦代起,便被视作进入孟春的标志。俗话说“春打六九头”,立春又名“打春”,通常在“六九”的第一天。此时,天气逐渐回暖,呈现出万物复苏的景象。
物候
黄河流域一带的古人将立春物候总结为:一候,东风解冻;二候,蛰虫始振;三候,鱼陟负冰。立春时节,东风送暖,冰雪消融,大地开始解冻,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,河中的鱼儿在尚未完全融化的碎冰下游动。
气候
气候学上,常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℃以上的始日作为春季开始,因此立春并不意味着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。此时,广袤的北方内陆地区仍是春寒料峭,会出现降雪降温天气;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℃以上,江南已可嗅到春信,然而只有华南地区真正进入了桃红柳绿的春季。
农事
俗话说“立春一年端,种地早盘算”,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要做好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,其中华南地区春耕春种全面展开,早稻陆续播种。北方大部分地区要谨防“倒春寒”,并对小麦、油菜等小春作物增加灌溉,追施返青肥。
传统习俗
立春变迁
古人观象授时,创制了二十四节气,以立春为岁首,奠定了后世拜神祭祖、纳福攘灾、除旧布新的节庆传统。在古代,立春才是国人的“春节”,而“元旦”则是农历正月初一。其中南北朝时期的“春节”,甚至泛指整个春季。辛亥革命后,随着公历的引进,公历1月1日被定为“新年”,农历大年初一则改名“春节”。自此,元旦、春节、立春分别对应起不同的节令。
迎春活动
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,祭春神、鞭春牛、吊春穗……中国人欢天喜地迎接“春”的到来。在河南、江西、上海等地,均有“鞭打春牛”以“催农耕作”的习俗,祈愿一年五谷丰登。在浙江衢州,人们在梧桐祖殿举行九华立春祭迎接春神,除焚香迎奉、扎春牛外,还要扮芒神、踏青等。鲁地的人们则根据句芒的服饰预知当年气候:戴帽示春暖,光头示春寒,穿鞋则示春雨多,赤脚反之。
食俗“咬春”
“咬春”,指立春日吃春卷、嚼萝卜等习俗。春盘,晋代称为“五辛盘”,指由青蒜、大蒜、韭菜、芸云苔(油菜花苗)、胡荽(香菜)等五种香辛蔬菜组成的食盘,是春饼、春卷的雏形。北方的春卷多为饼状,以北京春饼最有代表性;南方则以江南的油炸春卷、闽台潮汕一带的润饼和贵州丝娃娃最为出名。水果萝卜、田艾籺,乃至温州用柚子(或柑橘)与豆类、茶也共同烧食的“煨春”,都是中国人春日舌尖上的鲜滋味。
早春踏青好去处
立春时节,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依然盛放,苏州香雪海、无锡梅园和广州桃花涧等地都是赏梅的好去吃,云贵一带的油菜花、玉兰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早樱也在春风的吹拂中“展开”身姿。春节前后,正值丰水期的元阳梯田也迎来最佳旅行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