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喝汤,冬日尤宜
汤,一种由水与食材搭配,在火的作用下烹制而成的液态美味,无论是食材,选取还是烹饪调味,其中的讲究无不彰显着背后烹饪者的智慧和心思。自古至今,它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,并且凭借着一份温度抚慰着每一个人的心。
汤,一种由水与食材搭配,在火的作用下烹制而成的液态美味,无论是食材,选取还是烹饪调味,其中的讲究无不彰显着背后烹饪者的智慧和心思。自古至今,它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,并且凭借着一份温度抚慰着每一个人的心。
汤羹渊源
汤的起源有些复杂,在中国饮食史上汤最初的释义其实是热水,从《孟子》中的“冬日则饮汤,夏日则饮水”可以推断而出,与食物有关联的内容可能更靠近于“羹”,但“羹”在早期其实与现代意义上的汤是两种不同的食物,从《尔雅》中的“肉谓之羹”中可知。
由此可见,汤的历史起源似乎与羹有着某种关联。从现有文献中我们发现,汤与羹正式“成家”是在元朝,在此之前,二者是完全不同的。
先看羹,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,基本是指一种炖肉,后在历史更迭中,其含义才稍显放宽,开始指向一切糊状的食物。而汤在元朝以前分别指代过药汤(汉朝)、保健汤(汉魏)、茶汤(唐宋)。与“今义”基本无关。
元朝起,汤羹“相逢”,或许是因为存在着相似的性状和烹饪方式,忽思慧在《饮膳正要》中把二者合并,和今天我们谓之“菜汤”的含义初见端倪。
进入明清时期,汤做“菜汤”的含义被逐渐明确,羹则指加米面勾芡调和的稠状食物,同时二者感情很好,交融至深,汤渐渐成了“一家之主”,于是无论质地浓稀,一切汁液食物都称为汤。
汤羹就这样相伴至今,成为我们日常饮食中的良伴,并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汤品。
喝汤大省
论及喝汤,在中国的疆域里似乎有两个地区绕不开,一个是广东,另一个则是河南。
广东:
众所周知,汤对广东人来说犹如“本命”,饭前先喝汤是广东地区开启一餐的正确方式。广东人的汤品数不胜数,诸如花旗参肉片汤、荷叶冬瓜薏米炖龙骨虫草花干贝汤、羊肚菌石斛汤……它们其实可以被一个词囊括——“老火靓汤”。这其中的讲究不仅在火候把控,还在食材挑选与配搭,汤的主料通常以鸡鸭猪牛羊等肉骨类为首选,配料则是蔬果、药材或海产、干货等等,这仿佛在广东人的大脑里形成了一套公式,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配搭就行,难怪品类丰富,让很多地区都不敢“出战”。
河南:
敢于挑战的或许只有河南省。说到河南,很多人想到的汤可能就是胡辣汤,但其实不然。在当地,人们见面时都会彼此问候一句“喝汤了某”。放眼全省,牛肉汤、羊肉汤、丸子汤、豆腐汤、杂肝汤、驴肉汤、鸡血汤、滚蛋汤、酸辣肚丝汤……不仅颇具地域特质,而且品类也足够丰富。对河南人来说,就着各地的特色面食,一口汤,一口食物,新一天的开启没汤可不行。
少数民族的汤味
在中国汤品文化中,其实还有一部分风格独异且不可忽视的派系——少数民族派,经由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化,部分少数民族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饮汤文化以及汤品。
分布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、侗族以独有的酸汤构建出浓烈开胃的“异域汤品”。不过,苗族和侗族所制的酸汤还各有不同。苗族人的酸汤是以淘米水发酵制成,色泽乳白,酸中透着丝丝回甘,一般称为“白酸汤”;侗族人的则是把山地番茄、红辣椒置于土坛瓦罐中发酵酿成,颜色红亮,酸味醇厚,通常被称为“红酸汤”。
生活在广西、海南一带的黎族人擅长酿制一种酸菜,是以当地人民族方言称为“子温”“蓠嫩”的野菜为主原料制成,发酵过程中则会加入洗净处理后的鱼虾、小蟹一同酿制,本地人经常会用这种酸菜加入到汤品中熬煮,酸辣可口,鲜香宜人。
还有来自云南地区的纳西族,同样有喝汤的习惯,一种被当地人称为“头伙”的汤品便是代表作。此菜取腊猪肋骨,配以豆腐、白菜、木耳、萝卜一同熬煮的而成,汤鲜味美,暖心暖胃,对于处在温差较大的高原地带的人来说,可以说非常治愈了。
再如我国东、西北地区的蒙古族、满族、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,自古就有吃牛、羊的习俗,所食汤品也多以牛、汤为主,味道鲜美,肉香浓郁。
“少数民族”的汤品也不止于此,还有很多“隐秘”的汤品藏身各地各民族区,欢迎一同解锁。
汤色与火候
各类汤品制法虽然花样复杂,但火候和时间是呈现不同汤色的关键要素,我们平日里常见的汤色一般就是清汤和“奶汤”。
清汤攻略:小火耐心是关键
准备好的食材先焯水洗净,然后与冷水一起入锅,开大火煮至沸腾后,若有多余浮沫可去除,然后加配料等食材转小火慢煮,保持汤面“微开”,冒有小泡即可。火力过大,则可能会让汤色浑浊;火力过小,汤面无泡,原料内含有的蛋白质等物质不易被释放,影响汤品鲜味和质量。
“奶汤”攻略:持续沸腾是关键
汤色奶白其实是因为油脂乳化所致。所以,想要获得奶白的汤,除了必备的肉骨原料外,火候也十分重要。同样先把食材汆烫去除血沫,然后用大火煮沸,加入配料后转中火(也俗称急火)让汤面始终保持沸腾的状态,最后便能获得奶白色的汤品。
全球汤品“品鉴”
喝汤的饮食习惯并非中国人独有,在国外很多地区同样有着吃饭喝汤的生活方式,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汤品代表,我们今天就“浅看”一下。
大酱汤
这道汤品可谓是韩国国民级的菜品,主要靠由黄豆制成的大酱提味,地道的做法则会加米水熬煮,同时靠干海带、干鯷鱼、蛤蜊、洋葱、西葫芦、土豆、蘑菇、辣椒粉、辣椒、辣酱、大葱、豆腐等增鲜增味,香辣鲜醇,十分开胃。
味增汤
日本当地的家常汤品,也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一种汤。味增同样是以黄豆为原料制成的一种固态调味品,可简单理解为“固体酱油”,但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。通常通过鱼鲜、裙带菜、豆腐,加味增煮成,咸鲜可口。
肉骨茶
肉骨茶算是由当年福建地区的人带入东南亚地区,经过演变形成,如今盛行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,只是两地的调味不同。新加坡的喝起来胡椒味较重,马来西亚的则是药材味较浓。
冬阴功汤
这算是泰国的招牌汤品,以鲜虾、青口为原料提鲜,加入椰糖、香茅、柠檬叶等当地独有香料增香,口味酸辣鲜香,十分爽口。
红菜汤
在国内又叫罗宋汤,是一种流行于东欧地区的代表汤品。此汤以牛肉为原料,搭配甜菜、土豆、卷心菜、洋葱、芹菜、番茄、胡萝卜等食材,再以奶油点缀,汤体浓稠,口味酸甜。
奶油蘑菇汤
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西餐启蒙菜品之一,源自法国,盛行于几乎全球。看似只是简单的奶油配蘑菇,但其实背后也是需要一点点烹饪技艺支撑的。蘑菇提鲜,奶油增味,乳香浓郁,鲜香诱人。
马赛鱼汤
同样出自法国,制作这道汤品的亮眼之处在于原料,需要用到至少3~5种海鱼,配上大蒜、藏红花、欧芹、茴香等食材香料,成品鲜甜芳香,十分特别。
凉菜汤
这是西班牙的独有汤品,以番茄、黄瓜和甜椒作主料,加上洋葱、橄榄油和面包,混合制成,冷食为宜,独具异域风味。
西非花生汤
与我国的花生汤完全不同,这是由鸡肉、红辣椒、花生或花生酱烹制而成的汤品,咸、甜、香、辣,别具一格。
墨西哥牛肚汤
除了我们爱牛肚,墨西哥人也爱。在当地,牛肚汤由加了红辣椒、柠檬汁、牛至叶和红葱头的牛汤打底,把牛肚放入其中炖煮,香浓爽口。
当然,世界的汤品远不止这些,很多国家、地区还有各自的代表,由于篇幅有限,就把更多汤品留给感兴趣的人们去慢慢探索和发现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