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:日行南至,数九消寒
12月21—23日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迎来昼最短、夜最长的冬至。
12月21—23日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迎来昼最短、夜最长的冬至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,冬至自古就是祭祖、消寒的佳节,常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“北饺子,南汤圆”的饮食格局,更为冬至冠以了“美食节”的名号。
意涵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冬至,十一月中。终藏之气,至此而极也。”指出了冬至“极致”的三重含义——阴极之至、阳气始至、日行南至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冬至,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蕴藏着古人阴阳转换的智慧。
物候
黄河流域一带的古人将冬至物候总结为:“一候,蚯蚓结;二候,麋角解;三候,水泉动。”冬至过后,白昼时间逐日增长,但气温未达冰点。蚯蚓仍在土中蜷缩着身体,麋鹿角开始脱落,重新生长。冻结的冰面下,河水仍在流淌。生生不息的万物循坏,处处展现了阴阳相生、动静相宜的哲思。
气候
冬至前后,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,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,但夏半时积蓄的热量“余温尚在”,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的。俗话说“不过冬至不冷”,天文学上也将冬至视为北半球冬的起点季。从冬至开始,平均气温普遍低至0℃以下的北方,正式进入“数九寒天”,即每9天算作一“九”,共计9个阶段81天,民间称为“冬九九”。江南地区均温约在5℃,体感湿冷;四川盆地也只有6℃至8℃。此时,冬的脚步尚未抵达华南沿海地区,当地仍可保持10℃以上的平均气温。
农事
冬至正是兴修水利、积肥造肥的好时机,但需做好越冬防冻。西北地区,如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,要对葡萄进行埋土,以防严寒侵袭。江南地区需通过清沟排水、培土壅根等措施,加强冬作物管理,尤其是莴笋、芹菜、茼蒿、菠菜等抗寒能力较弱的露地栽培蔬菜,可及时盖膜。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,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。
传统习俗
迎冬贺冬
作为古代四时八节之一,冬至向来是颇受重视的大节,素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先秦时,以冬至为岁首,祭祀求告,驱除灾异。唐宋年间举国放假7天,宫廷保留祭天大礼,民间则有着新衣、祭祖先、拜冬致贺等习俗。直至清朝,民间仍保留着“肥冬瘦年”的习惯,人们传唱九九歌、画消寒图,宁愿过年节俭,也不能虚度冬至。如今浙江台州仍流行三门祭冬,广东也传承有潮汕冬节等非遗节俗。
南北冬至食俗
冬至堪称二十四节气中“自带香味”的美食节,孕育了花样繁多的南北食俗。饺子凭借丰富的馅料、多样的吃法、美好的寓意,成为北方民众冬至时令餐桌上的“宠儿”。到了江南一带,人们则喜食甜糯的汤圆,如苏州的冬至团、宁波的番薯汤果、台州的擂圆等;还有桂圆烧蛋、冬酿酒和赤豆糯米饭等甜蜜之选。东南沿海地区则流行火锅,吃上一顿闽南羊肉炉、两广打边炉等,是当地人迎接姗姗来迟且分外短暂的冬日仪式。
数九消寒
面对漫长且严寒的冬季,古人自有一套风雅的消寒玩法——数九。除了广为流传、勾勒了冬季风貌的“九九消寒歌”,即“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六九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;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”,还有九字、梅花、钱纹或是葫芦纹的消寒图,人们添字填色,寄托了辞冬迎春的愿景。
冬至限定奇观
在一年之中,太阳运动随季节规律性变化。冬至前后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阳光照射在部分自然景点及人文建筑上,形成如颐和园十七孔桥“金光穿洞”、天坛“光照皇穹宇”、肇庆七星岩出米洞“月光垂照”、桂林象鼻山“猫眼”、成都蜀都大道“悬日”等限定奇观,令人惊叹。